FCC“拉黑”中国实验室,全球电子测试认证市场格局突变!
2025年9月8日,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(FCC)的一纸通告在全球电子行业掀起巨浪。FCC正式启动新规实施,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开始撤销或不再续认由“外国对手”国家控制的测试实验室的FCC认证资格。
首批“中枪”的是十家中国检测机构,包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(信通院)、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(SIMT)、UL-CCIC公司等知名实验室。
FCC主席在声明中强硬表示:“外国对手政府不应拥有和控制测试美国市场设备的实验室。”一句话,几乎改写了全球电子产品测试认证的江湖规则。
01 一夜变天,中国实验室被踢出FCC体系
FCC在通告中毫不遮掩其针对性,明确点出七家实验室已进入“撤销认可程序”,另外四家机构因认可到期不予续认。这意味着这些实验室从此不能再为任何出口美国的电子设备出具FCC认证报告。
要知道,约75%用于美国市场的电子产品原本是在中国境内实验室完成测试认证。从手机、笔记本电脑到蓝牙耳机、智能家居设备,中国实验室长期以来是全球电子供应链合规认证的关键一环。
如今这道“闸门”突然关闭。正如有关行业人士形容:“就像一场没有预警的地震,测试行业版图瞬间重构。”
02 中国制造遭遇“认证墙”,成本激增、周期拉长
对中国电子制造企业来说,这无疑是一记重击。美国市场一直是中国电子产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,而FCC认证则是入美“准入证”。
新规之下,企业不得不转向境外合格实验室,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:认证成本大幅上涨,产品上市周期明显延长。
据行业测算,美国实验室收费普遍比中国贵30%-50%。举个例子:TWS无线耳机在中国实验室测试费用约8000元人民币,而美国实验室收费超过3万元起。
再加上国际物流、沟通成本和排队等待时间,整体生产成本预计提高约5%-8%,认证周期延长数周。对消费电子这种快节奏行业来说,晚上市几周可能就意味着错过最佳市场窗口。
大型企业尚可通过调整全球测试布局缓解压力,但众多中小企业将面临严峻挑战,甚至可能被迫放弃美国市场。
03 测试仪器厂商的“危”与“机”
这场变革也给测试测量仪器厂商带来了重大影响。Keysight(是德科技)、Tektronix(泰克)等欧美巨头短期内可能在中国市场感受到压力——中国第三方实验室的设备采购需求将会减少。
但另一方面,美国和盟国市场的测试需求正在激增。随着认证业务从中国转移出去,美国本土及其盟国实验室急需扩充测试产能和设施,这为欧美仪器厂商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。
对中国本土测试仪器厂商而言,情况更为复杂。挑战在于:高端测试标准长期由欧美厂商主导,国产仪器在超高频率测试、精密测量等领域仍有差距。
但机遇同样存在:国内企业被迫加强自测能力,对国产测试设备的需求增加;被撤销资格的中国实验室转向提供预检测服务,基于成本考虑可能更多采用国产仪器;中国实验室正在尝试“出海”在第三国设立分支,这些新实验室可能基于合作关系和成本考虑采购中国设备。
04 市场格局重构:从全球化到地缘化
FCC此举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全球电子产品测试认证的市场版图:
-
近期(0-6个月):中国实验室业务急剧萎缩,订单外流至台湾、日本等地实验室,导致这些实验室超负荷运转,测试价格上涨30%-50%,周期延长数周;
-
中期(1-2年):中国实验室几乎退出对美认证市场,美国及盟国实验室扩大产能投资,市场形成“两极分化”格局;
-
长期(3-5年):全球测试认证市场完成地缘分割,美国主导高端认证市场,中国及伙伴国家尝试建立自主体系,形成双轨并行格局。
05 供应链的深层变革:信任成为新关键词
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供应链信任机制的重构。美国监管方表示将强化对产品供应链源头的审查,即使产品在第三国生产代工,如果核心设计研发或测试流程源自中国,也可能被认定为风险而受阻。
这迫使企业不仅要调整认证流程,还不得不考量研发、制造环节的地理分布,供应链管理正变得更加复杂和地域化。
06 国产测试仪器的破局之路
面对新形势,国产测试测量仪器厂商需要多管齐下:
加快全球化布局,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;加强国际认证与标准合作,提升产品公信力;加大技术研发,攻关5G/6G射频、毫米波等关键测量技术;优化本地化服务,提供从选型到应用培训的一站式支持;借力政策和产学研合作,打造国产测试生态。
FCC新规标志着全球电子产业链“从产品到流程”脱钩的开始。未来的胜者将属于那些适应变化最快、建立起自身可信体系的企业和国家。当国际技术竞争从产品延伸到认证流程,构建自主可控又开放合作的测试认证新生态,已成为中国电子产业的必答题。
总结;
这场由FCC新规引发的行业地震还在持续发酵中,其深远影响可能远超我们当前预期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全球电子测试认证市场再也回不到从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