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技术资讯 >
技术资讯

功率电感在 DC/DC 电路中的核心作用及大功率升压电路深度解析

来 源:  时 间:2025-10-25

        功率电感是 DC/DC 变换器(开关电源)实现电压转换的核心储能元件,其通过 “周期性充放电” 配合 PWM(脉宽调制)信号,完成能量的存储与传递,最终实现输入直流电压向目标输出电压的转换。无论是升压(Boost)还是降压(Buck)电路,电感的 “充放电时序” 直接决定电压转换效率与输出稳定性,以下分模块详解其技术原理与应用。

一、功率电感在 DC/DC 核心电路(Boost/Buck)中的作用:基于拓扑差异的储能逻辑

DC/DC 的升压(Boost)与降压(Buck)电路均以 “PWM 控制开关管通断” 为核心,但电感、开关管(MOS 管 / IGBT)、续流二极管的位置不同,导致功率电感的充放电路径与功能侧重存在差异,但其本质都是 “通过电流变化储存 / 释放磁场能量”。

1. 功率电感在升压电路(Boost 拓扑)中的作用:能量叠加实现电压抬升

Boost 电路的核心目标是 “输出电压>输入电压”,功率电感承担 “存储输入侧能量→释放时与输入电压叠加” 的关键角色,工作过程分为充电阶段放电阶段,严格匹配 PWM 信号的开关周期(Ts)。

(1)充电阶段:电感储存能量(MOS 管导通,二极管截止)

  • 时序条件:PWM 信号为高电平,功率开关(MOS 管 / IGBT)导通。
  • 电流路径:输入直流电源(Vi)→ 功率电感(L)→ 导通的 MOS 管 → GND,形成闭合回路。
  • 电感状态:此时电感两端电压为 “Vi - 导通压降”(近似 Vi),根据电感特性 “V=L*(ΔI/Δt)”,电感电流(IL)随时间线性增长,磁场能量被储存(电流越大,储能越多)。
  • 其他元件状态:续流二极管(D)因 “阳极接电感、阴极接输出侧(Vo)”,此时 Vo>Vi(输出电容 C 已充有电压),二极管反偏截止;输出电容 C 向负载(RL)释放能量,维持输出电压稳定。

(2)放电阶段:电感释放能量,与输入电压叠加(MOS 管关断,二极管导通)

  • 时序条件:PWM 信号为低电平,功率开关(MOS 管 / IGBT)关断。
  • 电流路径:输入直流电源(Vi)→ 功率电感(L)→ 续流二极管(D)→ 输出电容(C)/ 负载(RL)→ GND,形成闭合回路。
  • 电感状态:MOS 管关断后,电感电流无法突变(电感核心特性),会产生 “反向感应电压(VL)”,且 VL 方向与输入电压 Vi 一致(叠加效应);此时总电压 “Vi + VL” 向输出侧供电,实现 “输出电压 Vo>Vi”。
  • 其他元件状态:二极管正偏导通,成为能量传递的唯一路径;输出电容 C 被 “Vi+VL” 充电,补充负载消耗的能量,确保 Vo 稳定。

(3)关键关联:开关频率与电感性能

开关频率(f=1/Ts)决定电感的充放电效率:

  • 频率越高,单个周期内充放电时间越短,电感电流波动越小,输出电压纹波(ΔVo)越小;
  • 但高频会增加开关管的开关损耗(通断速度要求更高),且需选择 “高频低损耗” 电感(如屏蔽式功率电感),平衡体积与效率。

2. 功率电感在降压电路(Buck 拓扑)中的作用:能量截断实现电压降低

Buck 电路的核心目标是 “输出电压<输入电压”,功率电感的作用是 “平滑开关管通断产生的脉冲电流”,避免负载直接承受高频脉冲,工作过程同样分为充电阶段放电阶段

(1)充电阶段:电感储存能量,向负载供电(MOS 管导通,二极管截止)

  • 时序条件:PWM 信号为高电平,MOS 管导通。
  • 电流路径:输入直流电源(Vi)→ MOS 管 → 功率电感(L)→ 输出电容(C)/ 负载(RL)→ GND。
  • 电感状态:输入电压 Vi 直接加在电感两端,电感电流 IL 线性增长(储能),同时向负载供电,输出电压 Vo≈Vi(忽略 MOS 管与电感压降),电容 C 被充电至 Vo。
  • 二极管状态:二极管(续流二极管)因阴极接电感、阳极接 GND,反偏截止。

(2)放电阶段:电感释放能量,维持负载电流(MOS 管关断,二极管导通)

  • 时序条件:PWM 信号为低电平,MOS 管关断。
  • 电流路径:功率电感(L)→ 续流二极管(D)→ 输出电容(C)/ 负载(RL)→ 电感(形成回路)。
  • 电感状态:MOS 管关断后,电感电流无法突变,产生反向感应电压使二极管正偏导通,电感释放储存的磁场能量,维持负载电流稳定,避免负载断电;此时输出电压 Vo 由电感放电维持,电容 C 补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波动。

(3)核心差异:与 Boost 电路的元件协同逻辑

电路类型 电感作用侧重 MOS 管导通时状态 二极管作用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关系
Boost 储能 + 能量叠加 电感充电,二极管截止 放电时导通,传递叠加能量 Vo > Vi
Buck 储能 + 电流平滑 电感充电,向负载供电 关断时续流,维持负载电流 Vo < Vi

二、DC/DC 大功率电感式升压电路(Boost 拓扑)深度解析

DC/DC 大功率升压电路(通常指输出功率≥100W,如新能源、工业场景)以 “电感式 Boost 拓扑” 为核心,通过优化电感选型(大电流、低损耗)与控制策略(模式切换),实现高效、稳定的高压输出。其工作原理基于 “电感充放电的能量转换”,可细分为四种核心工作模式,且需区分连续传导模式(CCM)与断续传导模式(DCM)。

1. 核心工作模式:基于开关时序的能量转换逻辑

大功率 Boost 电路的核心元件包括:输入电源(Vi,如电池、光伏板)、功率电感(L,大电流型)、功率开关(S,IGBT/MOS 管)、续流二极管(D,快恢复型)、输出电容(C,高压大容量)、负载(RL,如电机、储能电池)。四种工作模式的关键状态如下:

(1)启动模式:系统初始化与电压建立

  • 目标:电路从待机状态进入稳定工作前,逐步建立输出电压 Vo,避免冲击电流。
  • 过程:PWM 控制器输出低占空比(D=ton/Ts,ton 为 MOS 管导通时间)信号,MOS 管短时间导通→电感小电流充电→放电时向输出电容 C 缓慢充电;随着 Vo 逐步升高,控制器动态增大占空比,直至 Vo 达到设定值(如 Vi=12V→Vo=48V),进入稳定模式。
  • 关键:启动时需限制电感峰值电流,防止元件过流损坏。

(2)导通模式(MOS 管导通,能量存储)

  • 时序:PWM 高电平,MOS 管 S 导通,二极管 D 反偏截止。
  • 电流与能量:输入电流流过电感 L,电感储存磁场能量,电流 IL 随时间线性增长,其变化规律满足公式:IL(t) = I_L0 + (Vi - V_DS)·t / L(参数定义:IL (t) 为 t 时刻电感电流,I_L0 为导通初始电流,V_DS 为 MOS 管导通压降,L 为电感值,t 为导通时间)
  • 物理意义:输入电压 Vi 克服 MOS 管压降后,向电感提供恒定电压,电感电流线性上升,储能增加(能量 E=½LI²)。

(3)关断模式(MOS 管关断,能量释放与叠加)

  • 时序:PWM 低电平,MOS 管 S 关断,二极管 D 正偏导通。
  • 电流与能量:电感电流无法突变,产生反向感应电压 VL(方向与 Vi 一致),形成 “Vi + VL” 的叠加电压,通过二极管 D 向输出侧供电;此时输出电压 Vo 近似为叠加电压,电流 IL 随时间线性下降,规律满足:IL(t) = I_Lpeak - (Vo - Vi)·t / L(参数定义:I_Lpeak 为导通阶段的电感峰值电流,t 为关断时间)
  • 核心公式(电压关系):稳定工作时,根据电感 “伏秒平衡”(导通阶段伏秒积 = 关断阶段伏秒积),输出电压满足:Vo = Vi / (1 - D)(D 为占空比,0<D<1)例:Vi=24V,D=50%(ton=Ts/2),则 Vo=24/(1-0.5)=48V,验证 “占空比越大,输出电压越高”。

(4)稳定工作模式:连续传导模式(CCM)与断续传导模式(DCM)

这是大功率升压电路的核心区分维度,直接影响效率与负载适配性:

  • 连续传导模式(CCM):电感电流 IL 在整个开关周期内始终>0,即关断阶段结束时,IL 未降至 0;适用于高负载电流(如大功率电机、储能充电),优点是输出纹波小、开关损耗低,是大功率场景的主流模式。
  • 断续传导模式(DCM):关断阶段结束前,IL 已降至 0,后续周期内电感无能量残留;适用于轻负载(如待机状态),缺点是输出纹波大、电流冲击大,大功率场景极少使用,但需控制器支持 “CCM/DCM 自动切换” 以适配负载波动。

2. 关键参数与电感选型要求

大功率升压电路对功率电感的要求远高于小功率场景,核心参数包括:

  • 电感值(L):需根据输入电压 Vi、开关频率 f、输出电流 Io 计算,公式参考:L ≈ Vi・(1-D)/(f・ΔIL)(ΔIL 为电感电流波动,通常取 Io 的 20%-40%);大功率场景常选用 “低感量、高饱和电流” 电感(如 10-100μH),平衡高频特性与电流承载能力。
  • 额定电流(I_rated):需≥电感峰值电流 I_Lpeak(通常取 1.2-1.5 倍 I_Lpeak),避免电感饱和(饱和后电感值骤降,导致电流失控)。
  • 损耗特性:选用低直流电阻(DCR)电感,减少导通损耗;高频场景需考虑 “磁芯损耗”(如铁氧体磁芯>合金磁芯),优先选择高频低损耗磁芯。

3. 典型应用场景:聚焦大功率需求领域

DC/DC 大功率升压电路的应用均围绕 “低电压直流→高电压直流” 的核心需求,且需匹配高功率、高可靠性:

  • 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系统
    • 电动汽车低压电池(12V/24V)→ 高压系统(400V/800V,供驱动电机逆变器);
    • 储能电池组(如 2V 单体串联→48V)→ 升压至 380V/750V,接入逆变器转为交流电供工业负载。
  • 太阳能光伏系统:光伏板输出电压随光照波动(如 20-60V),通过大功率 Boost 电路配合 MPPT(最大功率点跟踪)控制,将电压升压至 400V/800V,接入储能电池或并网逆变器,最大化太阳能利用率。
  • 工业与特种电源
    • 工业电机驱动:低压直流(如 24V)→ 高压直流(如 300V),供变频器使用;
    • 医疗设备:低压隔离电源(如 12V)→ 高压直流(如 200V),供 X 光机、呼吸机等设备。

三、核心总结

  1. 功率电感的本质价值:作为 DC/DC 电路的 “能量枢纽”,通过 “PWM 时序控制下的充放电”,实现 Boost 电路的 “能量叠加(升圧)” 与 Buck 电路的 “电流平滑(降压)”,是电压转换的物理基础。
  2. 大功率升压电路的关键:需通过 “大电流电感选型”“CCM 模式优先”“伏秒平衡控制”,平衡输出电压稳定性、效率与元件可靠性;启动阶段的电流限制与模式切换(CCM/DCM)是适配复杂负载的核心策略。
  3. 应用选型逻辑:小功率场景(如消费电子)侧重 “小体积、高频化” 电感;大功率场景(如新能源、工业)侧重 “大电流、低损耗” 电感,且需匹配快恢复二极管、IGBT 等大功率元件。

上一篇:DC/DC 与 AC/DC:技术原理、应用场景及优劣势全解析
下一篇:输入与输出电压接近时,DC/DC 变换器输出不稳定的原因与技术解析

公司简介,关于我们 佰泰盛世产品展示 联系佰泰盛世
点击关闭

  • 销售马生:
    FAE技术支持:

    扫码联系微信

    服务热线:

    0755-8271779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