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 >
行业动态

无线快充迈入 “统一时代”:国内首个标准落地,企业与个人迎来双重红利

来 源:  时 间:2025-10-29

     当手机、耳机、智能手表等设备日益依赖无线快充技术,“品牌壁垒” 带来的困扰却始终存在 —— 华为手机无法适配小米充电器实现快充,公共场所的充电板沦为 “慢充摆设”,消费者被迫为不同设备购置多套配件。近日,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(CCSA)与电信终端产业协会(TAF)联合发布《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》(T/CCSA 708-2025)团体标准,作为国内首个支持高功率融合充电的无线快充规范,其落地不仅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,更给产业链企业与终端用户带来了深远利好。

一、产业破局:企业迎来成本优化与生态升级机遇

长期以来,无线快充领域的 “协议碎片化”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。国内企业曾需同时适配 Qi、UFCS 等多种标准或研发私有协议,导致研发成本高企、市场协同不足。新标准的发布为产业链各环节注入了明确发展方向,推动行业从 “分散竞争” 转向 “协同共赢”。

(一)终端厂商:降本增效,加速全球化布局

对于华为、OPPO、vivo 等主流终端企业而言,统一标准直接带来三重核心价值。其一,研发成本显著降低—— 此前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针对不同协议开发适配方案,而新标准涵盖物理层、协议层等全链条技术要求,使企业可将资源集中于功率提升、散热优化等核心体验创新。以华为 Mate 系列为例,其 50W 无线快充技术可通过标准适配快速复用于更多机型,无需重复进行协议兼容性测试。

其二,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。跨品牌兼容性的实现让终端产品更易获得消费者青睐,实验室数据显示,符合标准的设备跨品牌充电成功率从 63% 跃升至 98.8%,这意味着支持新标准的手机能适配市场上绝大多数合规充电器。其三,海外拓展通道更畅通。新标准在保障国内频谱资源利用的同时,与国际主流技术框架形成兼容,帮助企业规避 “标准壁垒”,更顺利地进入全球市场。

(二)配件企业:风险降低,市场空间扩容

第三方配件厂商曾长期面临 “适配难、库存高” 的困境,品胜等企业虽推出多协议兼容产品,但研发成本较单一协议产品高出 40% 以上。新标准的落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:一方面,明确的技术规范让企业无需再猜测主流终端的适配需求,可精准研发生产符合标准的充电器、充电宝等产品,大幅降低试错风险;另一方面,随着终端产品的标准化普及,消费者对兼容配件的需求将持续释放,市场规模有望在三年内实现翻倍增长。

华为等国际品牌已率先响应,其 Boost↑Up 无线充电板通过标准升级实现了对国产主流机型的快充适配,而国内配件企业更可依托本土产业链优势,在成本控制与响应速度上形成竞争优势。

(三)芯片企业:技术升级与需求增长双重驱动

芯片作为无线快充技术的核心载体,在新标准下迎来发展机遇期。技术层面,标准要求磁场耦合效率≥75%、异物检测准确率≥99.9%,倒逼易冲半导体、智融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推动芯片向高集成度、高效率方向升级 —— 南芯科技推出的集成化芯片将多个功能模块整合,体积缩小 30% 的同时降低了电路设计复杂度;矽力杰则通过算法优化将充电效率提升至 92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
市场层面,无线充电芯片需求随产业扩张持续攀升。据测算,仅国内手机市场的芯片需求量就将从每年 2 亿颗增至 4.5 亿颗,而智能家居、智能汽车等延伸场景的拓展更将打开增量空间。美芯晟等企业已通过技术迭代率先抢占先机,其 Qi2.2 兼容芯片同时符合国内新标准要求,实现 “一芯双标” 适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标准落地也加速了行业洗牌,部分依赖私有协议的小众品牌因需承担高额转型成本,若无法及时适配标准可能面临市场淘汰风险,这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向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。

二、体验革新

无线快充标准的统一最终将红利传导至每一位消费者,从充电效率、使用成本到安全保障,全方位重塑用户体验。

(一)兼容性突破,实现 “一充多用”

“一个充电器走遍天下” 的场景终于成为现实。此前,超过 60% 的用户曾因协议不兼容遭遇 “快充变慢充” 甚至 “无法充电” 的问题,部分跨品牌设备充电效率仅为标称值的 30%-50%。新标准实现了发射端与接收端的 “通用对话”,无论使用华为、OPPO 还是小米手机,只需一台符合标准的充电器即可实现高效快充,彻底告别 “设备多、充电器更多” 的困扰。

公共场景的体验改善更为明显,机场、咖啡厅等场所的充电设备将逐步完成标准升级,用户无需携带专用充电器,随手放置即可享受快充服务,有效解决外出时的 “电量焦虑”。

(二)成本下降,绿色消费成主流

兼容性的提升直接降低了用户的设备购置成本。按照此前市场情况,一款主流品牌的原装无线充电器价格通常在 200-500 元之间,用户为多设备配备充电器需承担高额支出。新标准普及后,第三方合规充电器价格有望降至 100-200 元区间,且可适配多品牌设备,长期来看能为用户节省 50% 以上的配件开支。

从环保角度看,标准统一更推动了绿色消费。据测算,此前因协议不兼容导致的闲置充电器每年产生超 8 万吨电子垃圾,而新标准下设备生命周期延长 2 年以上,每年可减少 12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

(三)安全升级,充电过程更安心

安全始终是无线充电的核心关切,新标准通过强制技术要求筑牢安全防线。其中,异物检测功能的优化最为关键 —— 标准要求对硬币、钥匙等金属异物的识别准确率达到 99.9%,一旦检测到异物立即切断电源,从根本上避免过热起火风险。同时,动态功率分配技术可根据设备电池状态自动调整输出,避免过充导致的电池损耗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
对于追求高效充电的用户而言,标准支持的高功率快充更能提升体验。相较于国际 Qi 标准 15W 的功率上限,国内新标准直接支持 50W 量级快充,部分机型可实现 30 分钟充电 50% 以上,接近有线快充的速度水平。

三、展望:从手机快充到全场景智能供电

国内首个无线快充统一标准的发布,不仅是消费电子领域的重要里程碑,更为物联网时代的能源供给奠定基础。随着标准在智能家居、智能汽车等领域的延伸,未来有望实现 “全屋无线供电”—— 手机、智能音箱、扫地机器人等设备可自动适配家中充电基站;新能源汽车则能通过地面嵌入式发射端实现无感充电。

对于产业而言,标准的落地将推动我国在无线充电领域形成技术话语权。目前我国无线充电专利申请量占全球半数以上,产业链已覆盖材料、芯片、终端全环节,借助标准优势,国内企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从 “跟跑” 到 “领跑” 的跨越。

从消费者到企业,从单一设备到全场景生态,无线快充的 “统一时代” 已悄然来临。这一标准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规范的统一,更在于通过打破壁垒、优化体验,让无线充电真正成为便捷生活的 “基础设施”,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无线快充技术国内首个统一标准发布的具体时间是什么?

根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(CCSA)与电信终端产业协会(TAF)联合发布的官方信息及权威媒体报道,国内首个支持高功率融合充电的无线快充统一标准 ——《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》(T/CCSA 708-2025)于2025 年 10 月 23 日正式发布。这一标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协同华为、小米、OPPO 等头部企业及芯片厂商联合起草,首次系统性解决了无线充电设备因协议不兼容导致的用户体验差、行业推广受阻等核心问题。

关键背景与标准价值

该标准基于电磁感应技术,明确了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快充的通用要求、物理层传输参数、协议层通信机制及异物检测(FOD)等关键技术指标,支持最高 50W 功率等级的无线快充场景。其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无线充电领域从 “协议碎片化” 走向 “统一规范”,具体体现在:

  1. 产业协同突破:通过统一技术框架,不同厂商设备可实现 “即放即充” 的互联互通,实验室数据显示跨品牌充电成功率从 63% 跃升至 98.8%。
  2. 用户体验革新:消费者无需再为多设备配备专用充电器,公共场所的充电设施也将逐步升级为兼容标准,彻底告别 “快充变慢充” 的困扰。
  3. 安全与效率提升:标准引入设备身份认证机制和动态功率分配技术,异物检测准确率达 99.9%,充电效率提升至 92% 以上,同时避免过充对电池的损耗。

产业链响应与国际影响

标准发布后,华为、等企业已率先推出符合标准的无线充电器产品,第三方配件价格有望下降 50% 以上。值得关注的是,欧盟标准组织已启动对该标准的兼容性评估,拟于 2026 年将其纳入 CE 认证体系,这意味着中国无线快充技术正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。

上一篇:德州仪器推出全新电源管理解决方案,支持可扩展的 AI 基础设施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公司简介,关于我们 佰泰盛世产品展示 联系佰泰盛世
点击关闭

  • 销售马生:
    FAE技术支持:

    扫码联系微信

    服务热线:

    0755-82717797